
【世预资讯】国足体能不足,年均比赛不足40场,急需提高比赛数量和质量
12月3日,有中国绿茵界记者就中国足球运动员比赛数量,和欧洲运动员比赛数量进行了对比。结果显示中国运动员,即使是顶级的赛事冠军主力武磊,每年比赛数量也只有40+场左右,这还算上了国家队赛事、友谊赛这样的比赛。放眼欧洲,每年打50+场比赛基本已经是惯例,打60+场才勉强能算钢铁之躯的。 这样的差别,确实是太大了,虽然只是20场球赛的差距,可背后的逻辑和反映出的内容,确实应当深思。 攻防转换与比赛速度 首先,众所周知的是,现代足球对速度和攻防转换要求非常高,能够在保持状态的情况下,多踢20场球,欧洲球员的身体素质,必然要比我们的运动员好很多。因此,在比赛中遭遇到了强度比较大问题,特别是国际大赛和欧冠这样的顶级比拼,他们是有足够储备应对的。反之国内的队员则很少有这样能力。 相比于技术方面的思考和阶梯进步,体能问题是真的可练习出成果的。比赛数量少的我们,在这方面吃的亏真的是不少了。每每60分钟过后,解说员总会提到是国足的体能瓶颈期会有效率上的下滑,问题就来自于此。在中超联赛的60-75分钟,两方会十分默契的休息会(都没体力),因此比赛的强度很难保证。可来到国家比赛里,谁还让你休息?这时的丢分和进攻、防守的态势更改,是必然。 快速性对战术的帮助 第二,欧洲成熟体系的保持是极好的,除了五大联赛外各级中小国联赛,都在积极的引入类似的训练和比赛模式。因此,越来越能跑、越来越能踢是他们的共性。此时,运动员的机能机会有根本的提升,主帅也会研究出很多的新战术来适配。比如近年来十分热门的三中卫,就是靠边路队员的直上直下、体能保证,来契合的。
2023-12-03 16:25